青海湖畔治沙见闻:打造中国第二个塞罕坝
青海湖会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吗?青海
“青海湖”风光。视觉中国 资料图21世纪头几年,湖畔这一关于中国内陆最大咸水湖青海湖的治沙中国“命运”之问,发人深省。见闻彼时,打造第专家预测,塞罕青海湖正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青海沙漠化威胁,如果其生态环境得不到有效治理,湖畔将在200年后消失。治沙中国
青海湖流域是见闻国际候鸟迁徙通道和国际重要湿地,是打造第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其生态环境质量不仅影响本流域,塞罕且对周边地区有举足轻重的青海控制及调节作用。
上述预测并非危言耸听。湖畔彼时,治沙中国被誉为青藏高原蓝宝石的青海湖水位持续下降、土地沙漠化不断扩大、草场鼠虫灾害频繁、渔业资源枯竭、湿地面积萎缩、珍稀野生动物濒临灭绝。
“冬春季节,沙子能埋到家门口。”很多年前,青海湖北岸克土共牧区的老人,曾向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高级工程师马文虎如是介绍。
马文虎说,从共牧区退化成湖滨沙地后,20世纪80年代开始,当地在面积约六万亩的克土沙区以封、育结合方法治沙,“在沙区边缘种植锁边林,就像笼子一样,锁住沙区,不让往周边蔓延。之后再向沙区腹地推进,希望治沙速度快于沙漠化速度。”
冰草、沙蒿,沙棘、金露梅,青海云杉、樟子松……如今,登上克土沙区观景平台,数十种草本、灌木、乔木,已构筑绿色海洋。克土沙区也被誉为青海湖畔的塞罕坝。
“但在克土沙区治沙,难度可能不亚于塞罕坝。”马文虎说,“当地沙区属于高寒旱沙区,九月底开始霜降、十月底已能结冰,加之异常干旱,非常不利于苗木种植和生长。”
在马文虎看来,“治沙人要耐得住寂寞,一年两年看不出效果,甚至十几年也没有。人们在克土沙区干了四十年,人努力、天帮忙,如果没有明显增加的降水,可能还达不到当前如此规模,这实属不易。”
昔日谈“沙”色变,马文虎意识到,如今,提倡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当地治沙已转变为以防沙为主,将全面保护和重点治理结合起来。
从克土沙区向西眺望,便是青海湖畔以沙著称的王牌景区沙岛。
记者获准进入已关停多年的沙岛,黑颈鹤在淡水湿地鸣叫,斑头雁成群飞翔。抵近湖岸,曾经的滑沙、沙滩摩托等热门旅游项目场地,已有绿色生机。
“原来的游客活动区域,已还给了自然。”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旅游管理处处长陈德辉说,这是生态经过自然修复的结果。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并称为联合国环境保护三大公约,可见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沙进人退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北京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专家彭奎表示,“沙的传输可达数百公里,进而在远离沙漠的城市引发沙尘暴等现象,人们将沙当成‘敌人’理所应当。”
彭奎说,目前全球新增的绿化面积中,中国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未来,在继续阻止沙进前提下,可选择适宜治理的荒漠化土地开展治沙,而不应强行在本身是沙漠的土地中打造所谓理想中的绿地,“因为沙漠本身也是一种自然生态系统,对维持自然健康和稳定性有不可或缺的功能。”
目前,通过系统治理和保护,青海湖特有的“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中,青海湖水体面积比10年前增加约220平方公里,青海湖特有的珍稀物种青海湖裸鲤产卵洄游时“半河清水半河鱼”,一度比大熊猫还稀少的普氏原羚恢复至2700多只。
如今,因青海湖而得名的青海省,湿地面积稳居中国首位,且正在创建青海湖国家公园。
来源:中新社
相关文章:
- 印度首富成全球第三大富豪
- 液流电池横空出世 储能安全文件成重要催化 概念股名单来了
- 市场在通胀与衰退间摇摆不定,欧股小幅上扬,美股期货走弱
- ETF纳入互联互通正式开闸影响几何?三大交易所负责人齐发声,机构投资者这样说
- 未盈利成长股遭投资者抛弃 二手车平台Carvana今年暴跌97%
- “16富力04”兑付方案拟调整:首期本金兑付比例下调至7.5%
- 想打疫苗,先买体检套餐!高价HPV疫苗遭“花式捆绑”,国产替代还要多久?
- 年内九成新股遭遇弃购,破发叠加弃购包销,或令20家券商浮亏,无奈也要做时间的朋友
- 盛大金禧暴雷!未兑付资金近200亿,承诺“年回报率”可达16%,当地监管部门:涉嫌非法集资!
- 百亿顶流蔡嵩松上新,接管规模200万的迷你基金,什么情况?